激光与火山

最近冰岛的火山喷发不只对欧洲,对整个世界都造成了巨大影响。巨大的火山灰漂到了欧陆上空,因为害怕火山灰影响飞机的引擎(见本期文章),欧洲很多机场不得不暂时关闭,事实上切断了欧洲与外界的空中联系。让在外的欧洲人回不去,在欧洲的外国人出不来,影响的不仅仅是航空行业。

这时候,我就想无处不在的激光能有什么作为呢?请教了 Google 老师,果然是有的。欧洲的航空气象学家们,或在地面观测站,或者驾机至云层之上,用激光雷达系统来监测领空的火山灰云情况。这些激光雷达装置会发射激光脉冲到云层里,遇到灰尘颗粒,一小部分光会被散射回来。通过分析散射光的情况,就可以了解火山灰尘在这个方向的分布。如果在不同方向上扫描的话,就可以得到火山灰云的三维密度分布。这比通过卫星气象云图得到的二维信息更有用些。

类似的技术在平时也被用来研究火山口的形态。这时候激光对准的是火山口,通过测量激光脉冲碰到岩石或岩浆后返回的时间,可以获得火山口的三维地貌。持续不断的监测,可以让地质工作者们了解缓慢的地表运动,以及快速的岩浆活动,看到火山喷发的迹象,做出预警。这种技术明显的好处是,可以把仪器放在老远的地方,不需要人深入到危险的地带。

另外一种火山预警方式是分析火山口逸出的气体。传统上是这么做的:先到火山口收集样品,然后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一是人身不安全;二是花费的时间太长,不适于紧急情况。有人就提出了一种激光探测办法。

碳有三种同位素,大气中二氧化碳所含的碳同位素的比例已知。但是岩浆中的二氧化碳有不同的比例,或多或少,取决与具体的火山和当地的地质。所以岩浆活动剧烈的时候,火山口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成分会有细微变化。这三种二氧化碳的吸收谱各不相同,因此用激光光谱的办法可以迅速精确地把它们各自的浓度测定出来。

----
提交至《新知客》激动的光专栏

激光发明五十周年

从 2010 年四月开始,我在《新知客》上开始写一个专栏,下面是第一篇:

1960 年 5 月 16 日,加州马里布,休斯实验室,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Laser)在此诞生。梅曼(1927~2007)在一块指尖大小的红宝石晶体的两个平行面上镀银,把它插入一支螺旋形的闪光灯中间,然后把它们一起放在一个铝制的圆筒腔里,得到了红色的脉冲相干光输出。同一天,在巴黎,为缓解东西方的紧张局势举行的美苏英法四国首脑会议,草草以失败收场。原因是艾森豪威尔拒绝赫鲁晓夫就月初发生的间谍侦察机事件做出道歉的要求,让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降至最低点。

这两个事件除了在同一天发生,还真有那么一些联系。首先,二战以及战后美苏间的对抗,让两国政府增加了对科学研究的投入,这加速了激光的发明。另外,1964 年因发明激光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汤斯,在二战期间参与过雷达导航轰炸系统的研究。当时,军方让他做短波长(1~1/4 厘米)的雷达,以获得更好的方向性,机载的天线也能小一点。他完成了,但是因为大气中水汽在这个波段的吸收,这个波段的雷达并不实用。不过,这段工作经验让他于战后发明激微波(Maser)变得顺理成章,他的团队制作成功的第一台激微波就在这个波段。

1953 年发明的激微波和激光的原理相同,只是一个在微波波段,一个在可见光/红外波段。所以,1958 年,汤斯和肖洛提出激光时,把它称为光学激微波(optical maser)。但是,由激光历史上另一个著名人物,古尔德,提出的缩写 LASER 最终流行起来。

所以说,激光和互联网一样是从军事目的的研究中发展起来,这也许是它的原罪。大众提到激光,首先想到的是激光武器,科幻小说中的死光枪。但激光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其实已经被使用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条形码扫描器,光盘,激光打印机,在光纤里为互联网传输数据,激光电视,等等,且不说它在科学研究,医疗和工业上的无穷应用。

这个专栏,就是想在激光发明五十周年的时候,和大家一起挖掘一下它的历史,应用,知识,以及趣闻,也算一个激光研究者的纪念方式。

专栏名字应该叫《激动的光》,我还没看到过这期《新知客》什么样子。专栏的名字取自我以前一个半途而废的激光主题网站。

因为是一份大众商业杂志,我必须努力在几百个字内说清楚一个事情,而且得吸引人。说实话,我至今不知道该如何来做,慢慢探索吧。

索尼开发出高效 RGB 投影光源

索尼公司今天宣布,已经成功开发出一款针对大屏幕投影设备的高效率RGB色激光光源模块,红绿蓝三原色共可提供21W(相当于5000流明)输出功率,而光源尺寸仅有533cc,号称业界最小。

  该光源模块的三原色中,红色和蓝色使用半导体二极管光源,而绿色为SHG二次谐波光源,其功率分别为红色10W,绿色6W,蓝色5W,合计 21W。其中,红色和绿色光源为索尼自行制造。三种色彩的发光效率为15%到22%之间,平均18%,消耗110W功率即可实现5000流明,在可见光激光器中已属极高效率。

  该光源尺寸仅为152x114x30.5mm,寿命超过10000小时,是普通氙灯光源的3到20倍。该光源既可用于1000流明的家用投影,也可堆叠多个用于10000流明的大屏幕商用投影,更可用于数字电影院设备。索尼表示,将把该光源技术转移给旗下的“索尼制造系统公司”(SMS),今年下半年开始商业试产。

引自 ChinaByte。英文来源:Asahi

不知道国内的中视中科现在做的怎么样了。

虚拟激光学报

虚拟激光学报(Virtual Journal of Laser)从许多重要的光学,物理,工程,和综合科学杂志聚合最新的有关激光的论文摘要。这样子,在一个地方就可以跟踪激光领域所有主要杂志的新论文了。最方便的跟踪方法是用你喜欢的新闻阅读器订阅虚拟激光学报。

另外,访问者还可以投票自己欣赏的论文。网站会根据投票数目,以及总体的热门程度对论文进行排序。热门程度综合了最近的投票、评论、以及访问数量。

这个网站是我做的,至少对我自己有用。:)

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

在科学网看到这则新闻: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研制成功

日前,全球首台纳秒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在中科院理化技术所研制成功。3月20 日,项目总体部总经理詹文山,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祖彦,理化所所长刘新厚等共同见证了第一台样机出所。3月23日,样机顺利运抵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将完成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的整机组装调试。

据专家介绍,2007年12月,“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前沿装备研制”立项。该项目利用中科院在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及激光技术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的优势,计划研制7台(套)(第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首创/领先的深紫外固态激光源重大科研装备,建立深紫外科学仪器研制基地,取得从材料到器件到应用的全面优势,引领DUV(深紫外)前沿重大科研装备的突破,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科学与技术位居国际领先地位,推动物理、化学、材料、信息、生命、资环等领域创建新的科技前沿。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台ns脉冲 177.3 nm深紫外固态激光源实用化样机。通过优化倍频系统及KBBF先进热管理技术,激光输出功率获重大突破,比2006年提高20倍,稳定输出功率达4 mW,最大输出功率为34.7 mW。

关于 KBBF,参看这篇 blog

用激光打蚊子

《华尔街日报》报导,一些曾经参与星球大战计划研究的科学家正在研究用激光来杀蚊子。项目的资助方为 Intellectual Ventures LLC,最终目标是消灭疟疾。

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感觉,但其实激光现在已经不再那么“高科技”了,就和手电差不多。:)

蚊子虽小,但要用激光命中它们并不容易,说不定确实需要星球大战计划中发展起来的技术。:)

NIF 完工了?

美国的 National Ignition Facility 国家点火装置,经过多年的拖延,最近发布新闻说几近完工了。

今年 2 月 26 日,第一次实现了 192 束激光同时开火,聚焦于靶室。平均每束激光脉冲能量为 420 焦耳,波长为紫外,总共有 8 万焦耳。接下来几个月,在所有的激光满功率运转后,总能量可达 180 万焦耳,脉冲宽度为 20 纳秒,峰值功率达 500 太瓦(5 x 10^14 瓦)。他们计划 2010 年点火进行惯性约束核聚变实验。


靶室


两个激光间(laser bay)之一,四百英尺长

KBBF

看到科技日报这条新闻:我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光学晶体

本报北京2月28日电 2月19日的《自然》杂志,以《中国藏匿的晶体》为题,用3页篇幅对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创天院士率领的团队,发现并生长出一种最新的光学晶体———氟代硼铍酸钾(KBBF)晶体进行了详细报道,并称“中国实验室成为这种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晶体的唯一来源,它表明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实力日益增强”。

  KBBF晶体是目前唯一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是在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领域中,继硼酸钡、三硼酸锂晶体后的第三个“中国产”非线性光学晶体。《自然》杂志称:“其他国家在晶体生长方面的研究,目前看来还无法缩小与中国的差距。”

  陈创天团队经过18年研究,采用“局域自发成核生长技术”,突破大尺寸KBBF晶体生长的技术瓶颈,生长出迄今为止尺寸最大的透明块状KBBF单晶,并结合他们发明的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棱镜耦合专利技术,成功制作出KBBF晶体厚度为2.3毫米的光接触棱镜耦合器件,保证了产生深紫外激光的实用性和精密化性能。这项技术为193纳米光刻技术系统中所需要的全固态光源奠定了基础。目前,该技术已获中国、美国和日本发明专利授权。

  KBBF晶体能够缩短激光的波长,装备该晶体的各种激光器能发出具有极窄频宽的紫外光波,可测量固体电子能级的分辨率达到360微电子伏特;并可用于建造超高分辨率光电子能谱仪、超导测量、光刻技术等前沿科学研究,对未来的微纳米加工、生物医学、激光电视等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找到了《自然》杂志的原文:China’s crystal cache,要比中文的报道详细而且有趣得多。很大篇幅是在讲中国在 KBBF 晶体上的垄断。

最近,关于 KBBF 晶体上的报道不少,之前还看到 Optics & Laser Europe 做过报道:KBBF crystal gives direct access to DUV,主要讲的是许祖彦研究组的文章:175 to 210 nm widely tunable deep-ultraviolet light generation based on KBBF crystal

激光自行车道

Altitude 的工程师设想,用激光笔在夜间行驶的自行车周围投射出自行车道来。这样子,这个车道会跟着自行车走,可起到警戒附近的汽车,保护骑车人的作用。

眩是眩,把造价弄低是个挑战。不过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天才啊,赶在他们之前做出来吧。